share on:

#本文原刊於 roxyvibe FB 粉絲專頁

(前文 : 應 跨東亞音樂社群 TEAMS Project 舉辦 : 音源重現 Re-play◢ 系列講座 主持人: 水晶唱片創辦人 任將達 交代為文敘述 “台灣早年的廣播與西洋音樂發展”)

科技日新月異. 最近 10 年的影音媒體硬體與軟體的革命性科技的進展. 使得AM/FM 廣播在人們生活中的角色.地位.不僅是大不如前. 幾乎是全面性地被取代了 大部分人現在很少聽廣播節目了. 因為新型態的媒體功能與便利性.幾乎已經沒有時間再分配給 廣播資訊的收聽. . 要回顧廣播對於現代音樂的影響. 確實像是回到侏儸紀公園參觀 恐龍蛋…

廣播節目的製作. 硬體上其實很簡單. 就是一只麥克風 加上頻譜發射器就成了. 差別只在於頻段需求對應的發射機組. 實際上. 即使是現代廣播硬體設備除了功率更強大.頻譜運用更寬廣之外.並沒有太大的改變.

台灣的廣播音樂節目. 卻是在 80 年末有了非常巨大的改變. 原因並不是廣播硬體設備有了巨大的科技進展. 而是台灣在 1987 年宣告 “政治”解嚴了 .

常有人提到 戒嚴法 對台灣的影響 ?

我的看法是., 國共內戰風雨飄搖的時代..越戰與韓戰. 加上所謂 復興基地的建設期. 政治國防上的安定需要. 戒嚴在政治上的作為意義大過民生的需求. 提供了穩定社會發展的基礎. 一般人民百姓不大感受到政治戒嚴的壓力, 台北照樣有著林森北路的不夜城. 專賣舶來品的晴光市場. 老外聚集深夜買醉仆街的德惠街酒吧區. 觀光飯店裡, 菲律賓樂團伴奏跳舞的 DISCO. 中華路家家相連播放著最新的美國排行新歌的盜版唱片行…所有我們以為任何國際大都市的面貌. 台灣一點也沒少…..不過.戒嚴的目的就是在箝制任何危害國家安全的影響發生. 文化與思想的傳播檢查. 當然是重要的手段.. 對於必須在自由土壤中生長綻放,在國際交流茁壯的, 藝術.音樂人文的負面影響卻是可以想見的”嚴重”.

1987年以前. 戒嚴時期的傳播媒體. 公營電台當然是屬於國家重要的政治服務工具. 私人企業經營的電台, 也一樣要嚴格地遵守廣電法的規範. 在政治上絕對地擁護政府. 在娛樂性節目的製播也一定要非常地”謹言慎行”. 絕對要遵守淨化社會端正風俗的行規.

這個時期, 很少 LIVE 播出的廣播節目. 絕大部分的廣播節目都是需要先錄製成錄音帶. 經過監聽人員完整檢聽之後才能排序播出.. 管制比較嚴格的軍系電台, 甚至必須先有完整的文字稿先送審核定之後, 才能進錄音室” 照本宣科” 讀稿錄音…除了說話的部分. 所播放的音樂也需要事先排定歌單.經過審核核准. 才能夠進行節目的錄製. 這是比較極端嚴格的電台運作方式.. (像是 復興廣播電台).  另外規矩稍微放鬆一點的像是 中廣. 只要事前先寫文字大綱. 或者節目錄音帶隨著送審檢聽之前附上. .最終的責任會落在監聽員身上.. 絕對不能遺漏了政治不正確. 違反社會道德風俗觀感規定的言論檢聽 . 或者是播出了被新聞局禁播的音樂歌曲…

這是在戒嚴時期, 絕大部分廣播電台都非常小心在意的運作方式.. 當然, 在這種工作模式下. 節目主持人的說話. 幾乎大部分是唸讀稿子的播音方式. 大多數都會特別的著重”美聲”的表現. 節目內容當然也都是 老少咸宜. 溫馨滿人間

下圖:

我在”復興廣播電台”主持”青春樂”節目的手稿. 每句話.每個字.都得在進錄音室先交呈導播與主管批查之後. 逐字念稿播出.




解除了戒嚴令. 是台灣人民真正獲得政治自由與社會解放的開始, 也是廣播節目製作樣態翻天覆地大改變的原因… 新聞自由與傳播專業的訴求下, 1988年. 政府釋出了更多的頻道. 讓許多新電台大量的成立. 一時之間, 突然增加的許多新電台, 當然突然地就需要大量新的工作人員. 新的電台經營目標. 新的工作模式. .新的思維. 都在一夕之間由大批 ”廣播素人” “粉墨登場”.. 他們一腳踢翻了老傳統.老規矩…絕大部分節目都採取更自由. 更個性化表現的 LIVE 方式播出.. 過去一大籮筐的各種禁令. 也一夕之間突然解禁了. 當然. 包含了過去絕大部分曾經被禁的音樂. 對於聽眾來說. 也是個全新的收聽習慣改變的時候…

中廣 青春網,  一個由節目主持人自控機台 LIVE 播出的全日西洋歌曲為主的新頻道 也順勢在 1988 年推出. 這個時候. 也是廣播電台頭一次開始有了 “電台 DJ “的新稱呼.

正如前面提到過. 解嚴前, 音樂的創作. 發行. 傳播音樂的廣播電台也都受到相當嚴格的 “國家制定的道德風俗標準 ”禁令規範.  對於音樂的傳播影響當然很嚴重.. 解嚴後. 表達人文社會. 思想情感的音樂創作枷鎖 突然解開了桎梏. 年輕人能夠不受拘束, 不再擔心被禁制的創作自由. 廣播電台 DJ 百無禁忌地個性化經營節目製播. 催化了當代年輕人寫歌. 創作表演的 ”台灣創作音樂樂團” 如雨後春筍冒出頭來..

我們回頭說說.. 究竟在 70年代與解嚴之前的西洋流行樂與廣播節目的實況如何 ?

首先. 我們先理解一下, 90 年代以前. 因為有戒嚴法, 對於出版品的內容與思想的檢查箝制. 西洋音樂流通傳播.反而是很少受到干預的 .

原因是
第一.  當時在職新聞局, 主管出版品或是廣播電視節目內容檢查的新聞局官員., 應該都是出生於 1962 年以前. 該年層的一般大眾對於西洋文化, 西洋音樂的熟悉遠不如今日青年, 並且主要業務是針對國內出版品, 相對西洋音樂的版品檢查寬鬆.

第二. 成立於 1957 年, 服務在台美軍的美軍電台 AFNT (也就是現在改名後的 ICRT) 整天 24 小時播放西洋流行音樂的內容, 可是咱們政府管不上的

第三. 儘管 80 年代. 台灣的經濟成長  雖然成績亮眼. 國際經濟地位仍然是 ”開發中國家” 完全不受到 “國際版權著作法” 的干預. 盜版西洋流行音樂 是天經地義. 可沒人管的. 所以. 台灣的西洋流行音樂出版品實際上是與歐美同步的. 也就是說. 在台灣, 隨時都可以新台幣 50 元, 買到最新的歐美同步上市的最新的音樂. (在 80 年代 漸漸也都漲價到 每張 80 元~ 150 元之間). 因此. 對於喜愛與蒐集西洋流行音樂的樂迷或廣播工作的人來說.  西洋音樂從來就不是個”遙不可及” 的陌生物. 當然. 這也是對於音樂人的創作很重要的經驗學習來源

第四. 為了吸引年輕聽眾, 各家電台廣播節目中也都一定有一個時段是以西洋音樂播放為主的節目. 不論是電台內製的節目 ( 由電台招募隸屬電台內部的主持人或是播音員製作) 或是外售廣告時段包製的外製主持人或單位製作的節目. 都一定在各家電台成為西化年輕人歡迎的節目之一.

1988 年解嚴之前. 台灣的廣播頻道有很多個發射功率很低, 區域型的小電台. 使用單聲道的 AM 頻道.. 另外有涵蓋發射達到全台灣的立體聲的 FM 頻道. 只有開放五個. 分別是 中廣. 正聲. 漢聲. ICRT. 警廣. 當然…所有從事廣播工作的人. 都擠破頭地想望能夠成為 立體聲音效 播音的 FM 頻道主持人.. 已經占據了這五個 FM 頻道上主持西洋音樂節目的幾位主持人就可以說是 全國西洋樂迷的英雄偶像. 他們分別是 警廣的 余光. 中廣的 陶曉清. 漢聲廣播電台的徐凡. 另外就是 ICRT 的主持人. 余光 跟 陶曉清 的節目方向是以美國流行音樂排行為主導. ICRT 當然是個說不上啥方向的服務型流行音樂節目. 但是因為是 24 小時放送. 聽眾群最廣大. 漢聲廣播電台的徐凡. 則以嚴謹博學的態度製作了 非常受歡迎尊敬的搖滾音樂節目. FM 頻道爭雄之外. AM 頻道就只有復興廣播電台是因為負擔有 “遮蓋匪波” 的任務. 在全國有幾十個分台聯播的 “青春樂” 節目算是唯一比較有份量的節目. 還有一個隸屬於救國團的實習生性質的 只在台北地區可以收聽的 幼獅廣播電台 算是個比較年輕感覺的電台 ..我個人則是主持了 復興電台的 青春樂 節目. 以及後來任職中廣公司 也主持了深夜播出的西洋音樂節目. 我的節目內容是比較偏向 另類搖滾的介紹. 1988 年因為政府釋出很多頻道. 徒然增加了很多立體聲服務的調頻廣播電台. 中廣公司也民營化經營改組. 廣播界突然有更多年輕人投入成為新一代的廣播 DJ. 節目內容也更多元化起來.




除了解嚴的因素. 跟廣播相關最重要的產業. 就是唱片出版業. 80年代中期以前. 台灣在影音市場來說是個完全自由的盜版市場. 外國版權唱片公司首先由寶麗金唱片公司在 1985 年來台設立台北分公司. 接著往後幾年. 陸續地幾家主流唱片公司也紛紛來台. 同時推動了 著作權法的完整立法. 90年初, 正式地終結了盜版市場. 版權唱片公司入駐台灣. 當然是象徵著台灣與國際接軌的進步. 對搖滾樂迷來說卻是個壞消息. 一方面是沒法子再以便宜的價格盡情地蒐集音樂. 另一方面是, 版權唱片公司以利益掛帥發行出版品的壟斷. 讓台灣越來越難購買到一向被視為小眾市場的 搖滾音樂 出版品..這個現象持續相當長的時間, 主流唱片公司挾持 ”版權”大刀. 讓台灣的音樂出版品完全淪陷在 ”絕對市場導向”的主流文化中 ., 2000 年在網路竄起的 MP3 音樂, 在版權的爭議中逐漸成長. iTunes, Spotify 等串流媒體平台. 隨著 WIFI 與 4G 通信技術的大躍進終於在版權與使用者付費的共識中突破了主流唱片公司的壟斷. 影音串流平台與網路電台的盛行. 讓地域型的廣播徹底式微了…

至於台灣本土的搖滾音樂發展. 卻是在解嚴後  樂團. 音樂人 與獨立唱片公司. 音樂節. LIVE HOUSE (文創音樂展演空間) 都因為掙脫了長期桎梏枷鎖而活絡發展起來.

2000 年, 金曲獎最佳演唱團體的亂彈阿翔在金曲獎舞台上大喊:「樂團的時代來臨了!」是個年輕音樂人的鏗鏘宣告. 也是個被完全實現的預言.

1996 年首屆 ”春天吶喊” 音樂祭的 10 多個表演樂團規模, 在 2010 年已經暴增到 200 多個樂團參與. 2017 年更突破 500 多組樂團報名參演. “春天吶喊” 的成功鼓舞了許多勢力投入在全國各地方政府招攏年輕選票與支持文創大旗的預算補助瓜分. 竟然每年在全國各地舉行超過 300 多個各種名目大小規模的音樂祭, 音樂節….當然, 支撐起這麼樣龐大供需的本土青年創作樂團氛圍榮景, 對於音樂產業產生巨大的影響.. 至於, 熱鬧之餘, 如今數量驚人的本土創作青年樂團, 音樂人是否真正能夠在天天有團看的舞台上一圓搖滾夢 ? 對於彰顯政績投入的巨額文創補助預算, 究竟是否真實有效提升國內音樂文創品質, 真實落實音樂產業的發展 ? 將留待歷史說明.

~ 凌威



LingWei